1、唐山大地震確實有很大的警醒作用。
早期建筑里面用預制板做樓板其實就是屬于裝配式的范疇(當然這種裝配式和如今國內外用的裝配式還是存在很大區分,這只能算的上是原始的裝配式),在1976年之前,預制板因為蓋樓速度快,價格相對便宜,質量也有保障,因而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。直到唐山大地震摧毀了整整一座城市。由于抗震性能差,預制板在唐山一度稱為“棺材板”。 2、為什么沒有改變?原因是有多方面的。
2、為什么沒有改變?原因有很多方面
雖然在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后人們已經認識到預制板的危害,但由于各方面原因,我國并沒有明令要求全面禁止預制板的使用,甚至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也是直到2000年后才在市區內停止使用預制板。在其他地方,預制板的需求依舊十分高漲。
3、唐山大地震后,雖然預制板還在使用,但還是做出了改變
‘構造柱’和‘圈梁’是唐山大地震以后,我國在建筑物抗震方面的一大發明。“‘構造柱’就是在磚房的四角和拐彎等處配上鋼筋,澆上混凝土,做成鋼筋混凝土的柱子,用來約束墻體。而‘圈梁’(沿水平方向的封閉的鋼筋混凝土梁)則是把房子像箍木桶一樣箍起來。簡單地說,在建房子時使用圈梁和構造柱就像是用繩子給一個箱子打包,把橫向和縱向都綁住,這樣,房屋的整體性會大大提高,在地震中不會輕易坍塌。” 構造柱和圈梁的大量使用是吸取了唐山大地震的教訓。
4、農民工潮。
在上個世紀80年代“農民工”潮開始形成。根據相關的調查結果來計算,中國外出就業的農名工數量從1983年的約200萬人增加到2009年的1.45億人,26年增長了73倍,年均增長18%左右。其中20世紀80年代農民工數量年均增長50%左右;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中期農民工數量年均增長15%左右,21世紀前8年,農民工數量年均增長7%左右。
2016我國農民工增速有所回暖,全年農民工總量28171萬人,比上年增加424萬人,增長1.5%。其中,本地農民工11237萬人,增長3.4%;外出農民工16934萬人,增長0.3%。2011年-2015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增長速度逐年減緩,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,我國農民工總量增速將逐年減緩。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數量出現了: 女性人數占比上升,40歲以下人數占比下降,40歲以上人數占比上升的現象。
5、究竟是為什么?
2000年以后,幾乎所有的新建商品住宅、寫字樓均采用現澆式。現澆式的整體性和抗震性是要強于裝配式的。 查閱相關資料,可以發現國外的裝配式已經發展的比較完善了, 特別是在日本這樣的多震國家,廣泛使用,應該來說裝配式的抗震能力是可以做到滿足抗震要求的。
在2015年2016年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上推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,我認為這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的必然產物,當人口成為了發展的制約因素,人口紅利已經逐漸枯竭的情況下,我們就必須考慮用更節約人力成本,更高效的方式去生產、建造。http://www.db46.cn